2017.03.01
那“国” 纳戈尔诺-卡拉巴赫 (亚美尼亚语: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 英语:Nagorno-Karabakh,中国官方称为“纳卡地区”) ,位于阿塞拜疆西南部、亚美尼亚东南部,人口有超过75%为亚美尼亚人 ,首都斯捷潘纳克特(Stepanakert)。
这个在谷歌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小国家,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,但它确实存在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,历史上属于亚美尼亚,苏联时期划入阿塞拜疆,苏联解体后受亚美尼亚支持,1991年宣布从阿塞拜疆独立,目前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,但未被任何联合国会员国承认,仅被阿布哈兹 、南奥塞梯 、德左三个联合国非会员国承认,“纳卡”军队控制着阿塞拜疆西南部的许多土地。
纳卡的国旗,与亚美尼亚的很相像,旗帜上红色象征保卫国家的战斗中流的鲜血,蓝色象征对自由的热爱,橙色象征面包,而指向西边的白色箭头状图案象征当前国家依然脱离亚美尼亚。
那城
首都斯捷潘纳克(Stepanakert)
首都斯捷潘纳克只有一条主干道和一条次道,外家数条向外延伸的小路,外事办主干道中部位置。街景总的来说和亚美尼亚埃里温没有很大区别,只不过少了一丝活力而且大多是当年苏联的旧式建筑.首都比中国内很多像样一点的县城都小,但街道看起来整齐干净,人不多,很宁静。对比其他国家没有经历国战争的首都,别有一番感叹,世间万物,都城如此,人亦如此。市里没有大商场,小商店有几个,里面商品不算丰富,但基本生活必需品都能买到,价格和亚美尼亚差不多,农贸市场里蔬菜、水果、肉禽都很丰富,估计都是从亚美尼亚拉过来的。
Papik and Tatik雕像,这是卡拉巴赫签证页上的底纹图案,也是卡拉巴赫的象征。第一眼看到他们是不是有被萌到了? Papik and Tatik正式的名称是“我是我们的山”,Papik 是右边的爷爷, Tatik是左边的奶奶,因此也有人叫他做爷爷奶奶像。远远看去,立在小山坡顶端的塑像在柔和的阳光下倍显温馨。这座雕像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,很多当地人在重要的日子都会来这里拍照留念。
小镇舒莎(Shushi)
车开进Shushi,半小时车程,这是一个更小更安静的小镇,算是“纳卡”第二大城市,
车一路都在大山大沟中爬上爬下,现在正是这里的秋季,公路两旁的树叶已经变成金黄或者火红,但大部分山上都是光秃秃的,显得无比荒凉,景色有点类似于我们西藏。
斯捷潘纳克特很小,Sushi更小,一下子就把整个小镇都逛完了,破败的苏联式宿舍让来到这里的人感觉回到了20年前的苏联,Sushi在战乱时由于位于山上,在战略上有很重要的位置,于是也成为了主战场之一。战火使这里的人们逃离,战争结束后一直没有恢复,只剩下少数人依旧居住在这里,似乎在20年前的战争后这里就没有再发展过一样。
Shushi是个在卡拉巴赫独立战役中损毁非常非常严重的城市,她曾是外高加索最大的城市之一,是亚美尼亚曾经的文化和艺术中心,很多艺术家、文学家都居住在这里。可由于战争的原因,大量的居民都逃离了这里,如今人口只有寥寥四、五千人,守着这个千疮百孔的城。
Ghazanchetsots是Shushi城的亚美尼亚教会主教堂。高峻的白色建筑相当美观,不过其修建年代很晚(1868-1887)。苏联时代这里宗教功能停止;纳-卡战争期间,这里被死守的阿塞拜疆人用作弹药库和导弹发射基地,因为他们知道亚美尼亚人不会朝自己的教堂开火。直到亚美尼亚人拿下Shushi,这里才恢复宗教功能。
那人“纳卡”独立后,虽然经济一直很落后,但这里的人并不落后,也不消沉,还很热情友好,给人很淳朴的印象,城市没有工业,空气很好,我独自行走在大街上,常常有人微笑着和我打招呼,那种感觉很舒服。,这些人大都是前些年和阿塞拜疆战争留下的,看到那一张张在夕阳下更显沧桑的脸,不能不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。
“纳卡” 这些年的发展很缓慢,基础设施基本上还是七八十年代前苏联时期留下的,看电视还用的是伸出窗外或房顶的简易天线。但“纳卡”人生活格调并不低,咖啡馆、披萨店、花店应有尽有,生意还很好。
虽然现在和阿塞拜疆依然对立,水火不容,但这里现在已经感觉不到战争的氛围,人们生活很悠闲,没有大都市匆匆忙忙赶路的人群,没有喧闹的车流,没有闹心的雾霾,让人顿生喜欢,
纳卡——阳光依然在路上…..
编辑:王琛琛